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

在鄭石岩老師寫的「清心與自在」的讀書會裡,第四章是「煩惱即菩提」,「眾生即佛,煩惱即菩提」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,個人有一些心得,跟大家分享。 因為我們是人,會有七情六慾,會有需要和慾求,慾求不可得,就會有受挫的感受和情緒,這負面情緒就是煩惱,可這個煩惱正是讓我們可以認真的省思自己的需求,了解情緒背後的想法和行為背後的目的的機會。 我的信念和價值觀是什麼?為什麼我要這個?它對我的意義是什麼?如此,一層一層,一步一步的探究,幫助我們認識、了解了自己,知道了「我是誰」?這煩惱不就是菩提嗎? 所以,「活在當下,感知自己」是感受了、了解了煩惱所要訴求的訊息,這是第一次的菩提。 但是,我們不會一直陷在負面的情緒裡,生命一定要找到它的出口。一旦我們理出了頭緒,找到一條安心路,就是選擇「明大義,識大體」「我好,你好」雙贏的決定,我們就會有所為、或有所不為,或承擔、或放下、或甘願,生命就得到了昇華和進化,這是第二次的菩提。 所以,歡喜感恩的接受我們的煩惱吧,有感知感受感覺就是「人」就是「煩惱」就是「眾生」,選擇過有價值、有意義、有使命的人生,心甘情願的承擔,就是了悟的「佛」,就是「菩提」。終於有一天,了確此生來的目的,走在希望、夢想和使命的路上,生命就會「活在每一個當下,享受每一刻的幸福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