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會:莊子「以其知之所知之,養其知之所不知」
要成為一個「表演者」還是一個「學習者」之我見:
表演者的心態只是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不錯、很棒,希望得到肯定和認同,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成就感。以人性的觀點嚴格來講是沒有什麼不好。然而每個人都有「自以為是」的「師心」,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,也很容易「自證其是」,在不被認同和被批判時,會自動產生自我防衛(我不可以犯錯,我不能丟臉)甚至跟別人爭辯,有這個反應「心就壞了」。
唯一的解方就是要有「學習者」的態度,「我知道我是不知道的」依照莊子的說法就是「以其知之所知之,養其知之所不知」也就是虛心的承認我知道的一定是有限的,而我不知道的才多的多,「而不知道」才是讓我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,精進自己,成為更好自己的方法。
有這種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想法,就很願意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指教。
古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路,當有人告訴他不對的地方,會很高興的欣然接受。大禹聽到很棒的言論,也會很尊敬的向人感謝。(孟子曰:「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,則喜。禹聞善言,則拜。」)
因此,有了這種認知和態度以後,表演者就會很願意站岀來「獻醜」,因為他知道他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,除非他呈現了自己,否則的話,別人怎麼有可能給他任何的批評指教呢?所以勇敢的人,願意冒出頭被批判的,學到的最多,得到的也最多。
易經的觀點也是這樣,一個初學者,開始的心思和態度是要放在埋頭苦幹認真學習上,而不急著有所作為,表現自己(初:潛龍勿用)。
但是一旦有所心得成長,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,就應該把自己的才華呈現出來,實踐理想(二:現龍在田)。
因為只是學習而沒有實際去操練,其實是蠻可惜的,也不容易進步成長。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平台和環境,讓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感想呈現給大家。把自己的理想做出來,而不應該只是「藏拙」,這樣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實施的理念和想法是對還是錯?因為沒有機會受到現實的試煉啊!
因此,我以為,表演者是學習者,而學習者也該是表演者,他們應該是相輔相成、精益求精的。目的都是在成為更好的自己,讓社會也因為有我這個認真的人,能夠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」而不斷地進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