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

談妒忌與批評

  1. 如何走出妒嫉
正向心理學鼓勵我們無論如何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搞定自己,成為一個完整的人,認知上,其實每個都有缺點也有優點的,我們的態度就是要接受自己的缺點,欣賞並發展自己的優點。 一旦你有這樣的觀念並能這樣做,你同樣的,就會接受別人的缺點,也會欣賞別人的優點了。這也是每一個人生來都有的天賦本能,叫做"將心比心,推己及人",如此,就不會拿自己的缺點去打擊自己,忌妒別人,反而, 這樣做,就會欣賞贊許別人,與人同樂,遠離妒嫉。
有些人聞過則怒,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,主要的原因是心中無主對自己信心不足,所以,一聽到別人的批評,被抓到了痛腳,就用生氣,回撃的方式,想來掩飾自己的缺失,維護自己的自尊。
古時候,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,子路只要聽到別人批評他,就會"聞過而喜"。其實這樣的人是很不容易的。有一次,有一個朋友跟我分享,他因個性很直,常常因為說錯話,而得罪了不少人,以致於他後來都不敢講話,表達自己的意見。現在他完全不一樣,變得很有自信,很願意表達自己,而且也很願意虛心的接受,傾聽,了解別人的意見,他說,海納百川才能成其大。
我問他,這是怎麼一回事?他說,說起來也沒什麼,他只是養成了不怕犯錯,接納犯錯的習慣而已。他說,因為我們是人,不是神,只要是人,就不可能完全思考周密,提出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方案,因此別人的不同意見,剛好可以彌補他個人特質的缺失,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也。所以,人既然會犯錯,就要有改進的機會,讓事情變得更好。一個人如果相信,不怕犯錯或犯錯不斷是成功必經之路的話,就會積極的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了。而且, 接納不同的意見並不等於就要全盤的贊同別人,自己仍然是可以判斷和選擇的,因此,他說,就是以"接納而不一定要贊同"的態度來面對反對意見。
同樣的,他說,在給別人意見時,他也會採取理直氣和的態度,提出"建設性的批評",只負責分享,不會要求別人一定要接受的態度。如此,主事者大都會感謝他的意見和參與。
而且他說他現在會把"人和事分開",他知道別人批評的是事情,不是他這個人,他這個人是肯負責可以溝通的人,他已經塑造了一個理性溫和樂於分享的形象。 他喜歡別人,別人也喜歡他。"接納而不一定贊同","人與事分開",就是他面對批評的態度,我覺得他講的太有道理了,難怪他現在充滿自信和活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